INVESTOR INN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搜索
 
 

结果按:
 

 


Rechercher 高级搜索

最新主题
» 黄金交易策略分析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六 二月 03, 2018 11:25 pm 由 麦克

» 欧元中线操作策略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六 二月 03, 2018 11:19 pm 由 麦克

» 蔗糖中线交易机会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一 十一月 06, 2017 7:40 pm 由 麦克

» 上证指数中线分析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日 七月 16, 2017 10:42 pm 由 麦克

» 澳元中线多头启动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日 七月 16, 2017 10:16 pm 由 麦克

» 英镑/日元中线交易机会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日 七月 16, 2017 10:11 pm 由 麦克

» 美元/日元的中线交易机会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日 七月 16, 2017 10:09 pm 由 麦克

» 2016年11月铜中线多头机会降临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日 六月 11, 2017 1:10 am 由 麦克

» 欧元/日元中线交易机会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周日 五月 07, 2017 5:41 pm 由 麦克

投资SUNDAE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Sunsae12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向下

160102

帖子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Empty 世界格局调整中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贸易、流通与储备政策(三)




第一,争取粮食国际贸易话语权。世贸组织规则对印度的粮食产量的增加、粮食价格的稳定、粮食分配的公平、粮食安全的保持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造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为此,印度政府一方面坚决拒绝就农产品贸易问题做出任何承诺,另一方面于1999年出台了新的农业政策,提升保护粮食安全的能力。其一,减少入世承诺。印度政府始终以人口众多、必须保证众多人口的粮食安全为由,拒绝就农产品贸易问题做出任何承诺。在市场准入方面,除本土不能生产的农产品外,印度对其余农产品的进口采用关税或非关税壁垒限制。印度在向世贸组织提交的有关承诺的通知书中,对农产品的关税削减只字未提。其二,在农产品贸易谈判中,印度利用自身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向发达国家讨价还价,以争取农业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其三,印度政府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提出,应该将“粮食安全箱”纳入谈判议题,并与“绿箱”规则同等对待。印度政府提出,“粮食安全箱”只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只适用于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国家。同时要求,在这一规则下,允许发展中国家可以采取更多额外的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允许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协定》之外,具有更灵活的政策措施。印度提出,“发展中国家对关键性农业投入所提供的补贴方式具有灵活性”。“发展中国家为缓解农村贫困、农业发展及解决农民就业、农村多样化经营等采取的所有措施,应当同时免除其任何形式的承诺”。“发展中国家应免除提供任何形式的最低市场准入义务”等。(42)
第二,因应形势变化,调整进出口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粮食生产增长缓慢,而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印度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按照现有生产能力,印度到2020年之前将会有2300万吨的小麦短缺,因此只能依靠进口填补空缺。与此同时,印度人口则在不断增加,到2025年,印度人口可能增至13亿。粮食产量需要达到3.2亿吨,即增长近40%,才能满足庞大人口的消费需求。(43)事实上,印度政府早在21世纪初就开始粮食进出口管制政策,逐渐开始制定“出紧进松”的粮食贸易政策。2007年全球粮食危机开始显露后,出于粮食安全考虑,印度对粮食出口数量进行严格控制,私营部门的出口不仅受到国家最低出口价格制度管制和出口关税制约,而且印度政府还采取措施,禁止私营部门出口小麦、大米,并不断提高大米及其他粮食出口的门槛。在控制出口的同时,印度政府开始加大力度增加粮食进口。如2008年印度不仅宣布将免征某些食用油进口关税,也将玉米进口关税由15%削减为零,并宣布免除1年的大米进口关税。
三、全球视野中的储备政策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储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变化。
全球粮食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全球粮食储备率一直在下降,对粮食安全特别是价格安全产生重大冲击。从表2可以看出,世界上四种主要谷物的储备存量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持续增长,自80年代后期直到世纪之交,或者继续上升,或者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在20世纪80~90年代时,世界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粮食生产力提高和全球能源资源的闲置产能增加,(44)导致全球粮食储备率很高,达到30%的水平。但自21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世界粮食需求超过粮食供给,一些国家动用粮食储备较多,很快导致世界粮食库存出现下降,大米、小麦、杂粮和玉米的全球储备存量从1999/2000销售年度开始全部持续显著下降,年均下降34%。(45)1999年世界粮食储备量约为6亿吨,相当于115天的世界粮食消费量。2007年,世界粮食储备量最低降到3.9亿吨,仅相当于54天的世界粮食消费量。在2008年出现粮食危机时,已降至15%。美国的玉米储备率降至5%左右,法国的小麦储备也降至7%的历史低点。(46)可以认为,“粮食储备下降既是粮食危机暴发的特征,也是粮食危机深化的原因。”(47)但是,人们对于粮食储备与全球粮食安全的关系问题应当以更宽阔的视角予以解读,至少应该从世界格局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角度予以比较分析各国的储备体制和储备政策。
表2  世界粮食储备的变化








































年度
大米
小麦
消费(百万吨)
储备(百万吨)
储备/消费
消费(百万吨)
储备(百万吨)
储备/消费
1977/1978









1987/1988









1999/2000









2005/2006
244.6









313.3









399.7









415.5
44.8









105.3









143.5









76.7
18.3%









33.6%









35.9%









18.5%
396.0









511.3









585.1









624.4
109.2









191.1









208.5









147.6
27.6%









37.4%









35.6%









23.6%
年度
杂粮
玉米
消费(百万吨)
储备(百万吨)
储备/消费
消费(百万吨)
储备(百万吨)
储备/消费
1977/1978









1987/1988









1999/2000









2005/2006
680.8









799.5









882.3









991.5
124.0









263.3









232.8









164.4
18.2%









32.9%









26.4%









16.6%
356.5









458.3









604.9









704.0
77.3









197.6









193.6









123.7
21.7%









43.1%









32.0%









17.6%
(二)欧美国家的粮食储备体制、政策与粮食安全。
由于农业发展程度和制度安排的差异,不同国家在粮食储备制度的形成特征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性,很难用一种模式加以概括。但是,可以发现粮食自给率高的国家面临粮食供给不安全的情况少些,往往采用市场机制储备粮食;而对于粮食自给率不高的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往往更多地需要依靠政府的直接介入。尽管各国的粮食储备体制不尽相同,但是始终是国家维系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粮食安全政策的关键内容。
1.美国粮食储备体制与政策转向。美国进行粮食储备的目的,一是为稳定价格提供后盾,二是增强粮食的安全性。美国政府在粮食储备运行中,为此不断调整储备规模,在管理中更加注重提高效率,不断降低储备管理的运行成本。在《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实施以前,政府为了保证粮食安全,通过从农场主直接购买粮食进行储备。委托代储粮食储备制度是美国在粮食流通领域实行粮食市场调控、稳定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近些年,美国的政府粮食储备量逐渐减少,国家不经营粮食储备和仓储设施,政府粮食储备需要的库容采用与商业性粮仓签约方式解决。政府通过粮食仓储许可证和保证金制度对粮食仓储实施严格管理。
美国特别强调增加私人储备,扩大社会、农民私人储备的规模,以实现政府储备与私人储备的协调。农场主的自有储备则不断增加。全国粮食仓储能力约为5亿吨,其中各农场的仓储能力就达3亿吨;商业性粮仓共有11800多处,仓储能力为2亿吨。农场主(包括一些投机商)进行粮食储备要参加储粮计划,参加储粮计划的农场主必须执行政府的粮食种植计划,对储备的粮食在3年内必须保证质量,根据预警信息,当市场粮价平稳的时候,农场主不得抛售储备粮,只有粮价剧涨时,农场主方可出售储备粮,以避免压价倾销。当市场价大大高于农场主抛售价时,政府运用储备粮投放市场,保证粮食安全供应。(48)
总体上看,美国形成了四个层次的粮食储备体系。一是正常储备,即粮食生产者和加工商正常经营的周转性库存;二是缓冲储备,即两个生产年度间调节供求的粮食储备,由政府和私人共同参与;三是农民自有储备,即参加自有储备计划的农民储存的粮食;四是政府储备,即政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设立的储备,由商品信贷公司经营,在市场粮食价格过高时投放市场。当市场价格低于贷款利息时,农民可以将粮食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这部分粮食就形成储备;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贷款利息时,政府需要增加储备,就从市场采购。目前,美国每年有相当于总消费量40%的粮食转为储备。可以发现,美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极具特点:以农场储粮为主,以商业性粮仓储粮为辅,国家不经营储备粮和仓储设施;具有系统的生产—储备—预测预警—投放机制。
2.欧盟及其成员国的粮食储备体制与储备政策。欧盟粮食储备主要实行国家采购,即按照“干预价格”收购农民粮食。“干预价格”是欧盟为保证农民收入不受过大影响而采取的一种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对各国粮食生产、库存、需求状况等信息,以及国际粮食生产形势和价格走势等因素的综合制定。为确保储量,欧盟会对粮食储备主体给予一定的补贴。例如,欧盟农业补贴委员会对“临时储备”给予必要的储费和利息补贴,各国的粮食管理机构在收到补贴后,会将其转移给承担储粮任务的企业。此外,欧盟一些国家通过对种粮的农户和私商储存按月加价,鼓励其在合理期间内自储粮食,避免收获季节粮食过于集中上市而影响市场粮价,促使粮食均衡上市,从而保障粮食供给安全。
在欧盟内部,德国和法国的储备粮体制不尽相同。法国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及其运作机制在欧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法国的粮食自给率高达329%。因此,法国的粮食储备体制并不是简单地应对粮食供给不足的产物,相反更是一种调节短期市场平衡的手段。据统计,(49)法国共拥有7200万吨的粮食储备规模,法国政府的储备数量很少,主要由330家合作社和800户粮商分散储存。法国粮管局作为政府的粮食和储备粮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在粮食过剩时,收购粮商的粮食作为公共储存或临时储备。在法国,当合作社等机构卖不掉粮食时,法国粮管局就必须买下这些粮食,作为公共储存或“临时储备”。然而,法国粮管局不拥有粮仓。为完成公共储备,法国粮管局往往需要购买收购机构或专业仓储公司的专业仓储服务,或者和私人企业签订收购合同,商谈储存期间的费用补贴标准。
德国则没有大量的储备粮,这是因为存在大量的生产过剩,所以对粮食的供给满足需求有信心。从储备粮分类看,德国有国家储备粮,主要是在发生自然灾害、战争等时用;也有欧盟干预粮,农民以干预价格出售给农业部储备局。德国的国家储备粮体系中,供应者和储备者都是通过招标确定的。对于德国的欧盟干预粮,农业部对储备者进行公开招标,粮食所有权属于欧盟,联邦政府执行欧盟的政策。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由私营仓储企业承担保管责任。具体程序是:每年由私营企业提出申请,政府对申请企业的财务状况、设施条件、管理能力以及仓储商对其设施的控制能力等进行审核并进行现场核查;政府与获得批准的私人企业签订仓储合同,确定储存费用补贴;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仓储进行监控。(50)
(三)亚洲国家的粮食储备体制与政策。
1.日本的粮食储备体制与政策。日本粮食自给率低,对粮食安全供应具有很深影响。如果国际粮食市场动荡,日本粮食安全会面临严峻挑战。为了保证国内粮食安全,日本政府非常重视粮食储备。日本粮食储备体制的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体制健全。1942年的《粮食法》规定,政府储备主要负责平衡供求、调控市场、稳定价格和储备紧急用粮。1995年11月份日本实施《新粮食法》,明确规定设立专项储备,以政府米和部分进口米来充当。日本已形成了法律制度健全、组织系统配套、政府宏观调控有效、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流通体制。
第二,储备规模不大。自给率低的日本粮食储备较少,约占消费量的2%~5%,主要用于商业周转。目前,日本粮食储备的规模为200万吨左右,其中政府米150万吨、进口米50万吨,约相当于正常年份3个月的供应量。
第三,对美依赖程度高。日本粮食储备规模小的原因之一是日、美关系稳定,海运便利,把美国当做大的储备仓。(51)但是,正如日本在国际政经事务中对美国的依赖和附庸关系,日本的粮食安全实际上受到美国粮食政策和能源政策的约束甚至左右。
2.韩国的粮食储备体制与政策。韩国公共储备是为应对灾荒、战争而储存一定量粮食。韩国政府采取了不受世贸组织规则限制的公共储备制度,对公共储备的稻米进行分品种、分等级的管理,国家储备承担保障本国粮食安全、调节粮食市场价格变动的任务。在符合世贸组织规定前提下通过买入和释放来调节市场。韩国粮食储备量为86万吨(2个月消费量或年消费量的17%~18%)。每年储备买入量原则上是43万吨左右,对产量严重不足的产品如大豆、红豆等,长期保存3个月用量的储备。这些储备主要用于国内价格上升时投放市场,稳定粮价。如果投放储备仍不能稳定物价,政府就会增加市场最低准入量和关税配额。(52)
韩国粮食储备体制也很独特。所有的储备都是由农协来承担的,约定农协先支付给农民95%的货款。储备粮由农协负责保管和销售,政府支付保管费。政府具体决定收购量和收购价格、销售时间和销售价格。
3.印度的粮食储备体制与政策。1965~1967年歉收并造成饥荒以后,印度政府开始建立缓冲库存和业务库存为一体的粮食储备体制。缓冲库存是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市场价格的长期性库存。业务库存则是平衡地区间和季节间供求矛盾的临时性库存。缓冲库存储备的标准每个季度都有所不同,一般在1600万吨到2700万吨之间不等。缓冲库存费用由中央和各邦政府负担,库存品种主要是小麦(占60%)、大米(占40%)。政府还鼓励和资助县以下各级建立小粮库,形成粮库网点。在粮食储备领域,印度政府始终希望把粮食储备保持在一个较为适当的量上,并希望能在人民中间更多地储备粮食,做到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也减轻政府财政的压力,使印度的粮食保障体系既经济又安全。
目前,印度对粮食储备逐渐采用动态管理。在每年4月1日,印度官方最低应维持400万吨小麦和1220万吨大米的缓冲库存。截至2010年,印度小麦和大米的库存分别为1610万吨和2670万吨。印度政府还建有300万吨小麦和200万吨大米的国家战略储备。印度对最低库存量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中不同时间点应保有一定量的库存。对于小麦和大米的最低库存设定为:每年1月1日为820万吨和1180万吨,每年4月1日,为400万吨和1220万吨;每年7月1日为1710万吨和98万吨;每年10月1日为1100万吨和520万吨。
印度政府粮食储备体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代价高昂。缓冲库存费用上升很快,政府不得不承担巨额的粮食储备费用和消费补贴。第二,粮仓容量与实际需要之间有很大差距。在粮食主产区一到收获季节,大量的粮食只能露天存放,任其霉烂和遭鼠盗。第三,储备的加工能力很弱。印度得到加工处理的农产品只占全部农产品的5%。由于冷链、仓库等基础设施的缺乏,大约有价值3000亿卢比的农产品会被浪费掉。因此,印度政府决定根据市场变化,采用经济手段改革粮食库存管理制度,允许印度粮食公司进入国际期货市场,减少财政动用和补贴。随着粮食安全观念的变化,印度正向加强预警预测、强化预警机制建设、压缩缓冲库存、利用期货保障等方面转变。(53)另外,为了缓解储备压力,印度的目标是到2015年农产品得到加工处理的份额占到20%。为此,印度开始大量投资,加强能力建设。中央政府制定了增加1500万吨库存空间的计划目标。
(四)确保粮食安全的储备体制特点和发展趋势。
1.贸易自由化影响粮食储备体系。大国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储备体系的冲击具有多重含义。这种冲击不仅对市场主导型的粮食储备体系产生冲击,而且对政府主导型的粮食储备体系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也对一个国家的粮食储备理念具有深刻影响。不少发展中国家专注于本国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习惯向国际市场采购廉价粮食以满足需求。一些国家认为,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不断降低以及运输成本下降,国际粮食供应将长期保持充足,因此不仅降低了本国的国家储备规模,同时也形成了商业消费和储备依附于国外的粮食生产的粮食管理体系,对本国的粮食安全形成了潜在的威胁。
另外,对于拥有强大的政府储备体系的国家而言,其储备政策的执行和制定也开始日益受到贸易自由化的冲击。这种冲击的来源是多样化的。首先,在自由贸易体系下,政府型储备体系的国家往往在粮食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常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作为国内消费和储备的补充。关键的问题是这些国家在大量进口粮食时往往受到国际上受到补贴的粮食自由贸易的进一步冲击,国家储备政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发达粮食市场的附属物。其次,自由贸易体系日益被跨国资本掌控。跨国资本往往借助于粮食自由贸易和自身掌控的粮食产业链,削弱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对国内粮食市场的调节控制能力。
2.政府和市场的协调机制趋于优化。各国政府普遍把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作为各国建立和运作粮食储备体系的基本途径。从表3可以看出,世界上粮食储备体制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以中国为代表政府主导型粮食储备,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市场运营型粮食储备。市场运营型粮食储备模式指市场主体是整个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政府不直接拥有粮食储备。政府主要依靠法律法规以及金融政策等间接调控手段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而在政府主导型粮食储备模式中,政府拥有大量的粮食储备,能够直接快速地收购与抛售粮食。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的粮食储备体系都有一个市场化的趋势,政府储备在粮食储备中所占的份额逐渐降低,即使是政府主导型的粮食储备体系,政府储备也只占整个粮食储备的很小的一部分。(54)
然而,政府的作用也不是全面减少。无论是各国政府还是粮食企业,都高度重视市场信息的研究分析,重视物流体系的构建。发达国家尤为重视发挥政府在推动粮食信息、物流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此外,从各国对粮食安全和粮食资源的重视情况看,政府往往的作用会在粮食进口型国家的储备体系中会有所增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会迫于市场压力和财政压力而出现优化。
3.粮食储备运行管理走向市场化。粮食储备体系运行管理的高效性、时效性是国外储备粮体系运行管理的又一重要特点。政府通常借助多种政策工具,通过提高储备粮管理和运营效率,实施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在委托社会公司开展储备的同时,充分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储备粮实施对市场的调控,运行管理成本较低,但效率非常高,并且调控适当、适时。(55)这种政策性与市场性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成本较低,效率很高。承担粮食储备业务的粮食企业风险意识强,注重建立粮食经营风险防范机制。采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的做法,普遍为各国粮食储备企业采用。
表3  政府粮食储备份额比较(2009~2010年度)








国家
美国
法国
日本
印度
中国
政府粮食储备占比
0.56%
4%
15%
15%
37%
数据来源:美国的数据来源于WASDE的报告,其他国家数据来源于《基于国际量化背景下的中国粮食流通研究》,P32~49。
4.储备粮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储备粮体系的广泛性、多层次性则是国外储备粮管理体系的重要特点。原有的政府粮食储备机构不断通过股份化、民营化或委托供应商向企业化、市场化演变。集粮食收购、仓储、物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企业化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各国承担储备任务机构(多为大型粮食企业)的普遍做法。各国介入粮食储备业务的大型粮食企业集团非常注重完善发展模式,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低成本扩张,丰富经营层次;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市场影响力,重视在世界粮食市场上的话语权。
四、各国确保粮食安全的市场体制与流通政策
(一)欧美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市场体制与流通政策。
1.美国的粮食市场体制与管理政策。
(1)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在美国,传统的粮食现货批发交易市场已不多见,在粮食流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粮食初级市场(主要是乡间粮仓)、终端市场(指位于铁路、港口附近的大型粮仓)及期货市场。多数农民和合作社一般是在初级市场上以固定基差合同,最低售价合同,到期对冲合同,到期定价合同等远期粮食销售合同,向合作社和粮商出售粮食。拥有粮食仓储设施的合作社、私人粮商、食品加工商、饲料商以及投机商则在终端市场和期货市场进行粮食远期合同的交易活动。这样一种市场体系,把粮食生产者、国内外粮商及粮食用户有机地连接在一起,极大地方便了粮食交易活动,节省了流通费用。
(2)市场化的粮食购销和仓储体系。美国农民生产的粮食主要销售给饲养农场和粮食公司。在美国各级粮食销售市场上,经营各种粮食购销业务的私人企业是粮食购销的主体。按照商业活动和性质,这些中间商人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由食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中间商、代理商、加工制造商和促进粮食销售机构。与粮食购销体系相适应,美国建立了一套与之市场体系和粮食生产相适应的市场化仓储体系。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水平高,谷物市场竞争激烈,很多大的粮食公司和商业资本在粮食主产地都设有产地收购仓储点。这些收购仓储点依据商品流向和方便农民出售自然形成,构成合理布局。农民可以根据价格、服务、付款、运输等条件自愿决定卖给哪个仓储收购点。除产地储存仓外,美国的粮食仓储体系还包括中转储存仓及出口储存仓:中转储存仓承担粮食集散任务;出口储存仓则负责粮食出口和大宗转口销售,大都设置在港口并配有相应的运输、装卸设施。
(3)发达的粮食储运体系。美国粮食储运体系十分发达和通畅,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种粮食储备设施,由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路运输网络相连接。通过这个储运体系,粮食可以用卡车、火车或驳船由农场运至国内的面粉厂、食品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还可以通过设在北美五大湖、大西洋海岸、墨西哥湾和西北太平洋沿岸的大型出口粮仓运至世界各地。
2.欧盟的粮食市场体制与管理政策。欧盟对农业实行统一的管理体制,相关政策由欧盟统一制定。其中包括市场与价格政策、粮食外贸和结构政策。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在遵守统一政策的基础上,确立本国的粮食安全政策。欧盟在各成员国设有相应的粮食补贴执行机构,用以组织补贴政策的实施和对农户申请补贴的核查;组织最低干预价的收购活动,选择粮食储藏地点;监控粮食市场运行,发布粮食统计信息;审批粮食入市资格、对粮食品质进行监管、负责粮食出口许可等。
欧盟粮食市场政策的主要特点是:对内实行价格支持,对外实行贸易保护。首先,采用干预收购。这是欧盟实行于内部市场的主要政策。当市场价格高于干预价格时,农民可以以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当市场价格低于干预价格时,政府按干预价格对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并且在收购数量上,没有上限,只有下限。一般而言,政府收购机构粮食每批至少是180吨。(56)其次,以税收调节生产和流通。由于粮食产量大,为使农民对解决粮食过剩问题,推行共同责任税,欧盟向农民征收的粮食销售税。此外,欧盟也采取进口差价税与出口补贴差价关税以调节粮食进出口。差价税的具体作用效果取决于门槛价格与欧盟内部实际市场价格的高低关系。当欧盟内部市场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时,差价税会阻碍外部粮食进入欧盟市场;当欧盟市场价格等于门槛价格,差价关税则表现出稳定市场的作用,国际粮食可以大量进入欧盟市场,使欧盟内部价格稳定在门槛价格水平上;当欧盟内部市场价格高于门槛价格时,差价税不存在。
(二)亚洲国家确保粮食安全的流通体制与政策。
亚洲国家粮食市场和流通体制因国情而异。日本粮食流通体制相对成熟,韩国次之,印度则问题较多。因此,各国在因应粮食安全问题时,采取的粮食流通政策也不尽相同。
1.日本的粮食市场体制与管理政策。20世纪40年代以来,日本的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自由买卖到政府直接统制再到政府间接统制的演变过程。在此目前管理体制下,为确保粮食安全,日本建立了灵活的粮食流通体系,并对粮食的流通和价格有完善的分类保护政策。
(1)粮食流通的分类管理政策。第一,大米作为日本的主粮,管理十分精细。流通分为自主流通米、政府米和计划外流通米,其流通方式和价格形成机制完全不同。自主流通米是保证全年有计划地稳定供给消费者食用的大米,政府米是国家储备米,二者均属于计划流通米。第二,日本麦类作物产量很少,占年消费量的9%,其余依靠进口。麦类流通转入民间,政府不再收购。第三,对豆类的管理。日本的大豆消费主要靠进口。进口大豆与国产大豆的流通途径不同。进口大豆的流通由政府委托进口商进口后,主要直接销给国内的一级批发商。国产大豆流通形式则包括委托销售制、产销直接见面,以及收购商收购。
(2)建立符合国情的粮食购销体系。日本的粮食收购机构由全国大米集货团体承担,每三年指定一次。被指定的法人主要负责全国大米的收购和储运。全国大米集货团体依据农林水产大臣批准的大米流通计划,通过下设的两级集货商,将分散在全国农民生产的大米收集起来,通过政府粮食事务所检验后,按品种、质量、计划数量等区分为“政府米”和“自主米”,再分别交售给政府和大米批发商,其余的米可由农民自由出售。
(3)粮食补贴繁多。一是价格补贴。政府拨给粮食经营者的收购价和批发价之间的倒挂差价。补贴标准采用倒扣办法计算出来。确定零售价后,再扣除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费用,就是批发价。具体的费用定额由政府规定,每年变化一次。二是费用补贴。政府对大米和小麦的费用补贴范围包括收购手续费、运费、保管费、事务性费用和利息等。政府对全农和经营自主流通大米的商人设有促进流通奖励金、促进销售费、优质大米奖励金和完成计划奖励金等。另外,“大米生产过剩以后,将一部分稻田改种别的作物,由于水稻单产高、价格高,改种别的作物农民的收入要减少,为了不损害农民的利益,政府还补贴收入差额。”(57)
(4)加强海外粮食物流建设。经过30多年的经营发展,日本在美国建立起一整套从粮仓到码头的完整海外粮食物流体系。1979年,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在美国设立由三井、三菱等财团参股的公司,其在新奥尔良建造的散粮装船设施于1982年落成,每年粮食处理能力达到约1000万吨。该公司继而通过收购美国国内粮食贸易商CGB谷物公司,掌握了CGB在美国国内的粮食采购及公路、铁路、内河运输网络,并先后在美国俄亥俄河上下游购买了众多粮库。2009年,日本著名企业伊藤忠商事与美国邦吉公司以及韩国STX集团美国分公司共同斥资2亿美元在美国华盛顿州的朗维尤港打造美国西海岸最大、最高效的散粮出口码头。该码头装备精良,装载能力强、卸货效率高,同时具有哥伦比亚河驳船运输的便利条件,每年粮食处理量计划可达800万吨。
2.韩国的粮食市场体制与管理政策。
(1)确保粮食安全的综合补贴体系。购销倒挂的粮食补贴、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政策的共同作用对保障韩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韩国面对其建国初持续困扰的粮食短缺问题,不仅对大米等粮食作物实行购销倒挂补贴,同时对农民购买化肥、杀虫剂、农业机械等生产资料给予补贴,并且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58)由于这些政策的作用,韩国不仅很快实现粮食自给,更重要的是使韩国能够有效地应对国际粮食危机冲击。
(2)建立适合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韩国农产品流通关系是农民→协会→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各流通主体之间以产销契约为纽带,紧密联系、互不越位。随着韩国大米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民间流通组织的力量在逐年增大,正形成农协系统与民间流通组织竞争的局面。(59)农民可根据市场价格选择销售对象。但是,民间组织由于在农民当中仍缺乏信誉,大部分农协会员都向农协销售水稻,有些非农协会员也选择了农协销售粮食。
(3)提升稻米流通的组织能力。一直以来韩国农协是韩国最主要稻米流通组织,尤其是在产地流通中占有绝对地位。农协系统的零售店有些是农协中央经营的,有些则是会员农协经营的,因此在采取统一的市场营销战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整体竞争实力在弱化。但由于农协系统的亏损面较大,影响到韩国稻米的竞争能力。韩国政府着手制订了稻米流通组织评价方案,对稻米流通组织进行评价,重点支持业绩优良的流通组织,并引导流通组织间的兼并与整合,提高应对市场能力。
(4)加强海外物流建设。为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韩国政府2011年在美国设立了公私联营的粮食公司,希望借此改变必须从国际粮食巨头垄断的市场上购买粮食的不利处境。公司的四大股东分别为韩国农林水产食品部下属的韩国农业渔业贸易公司和韩国著名企业三星集团、韩进海运集团以及STX造船公司。这家公司在最初设计是要收购10个美国粮库。由于美国农民习惯于将粮食卖给粮库,因此韩国公司直接收购粮库的举措可以帮助有效地保证粮源。这家新成立的公司计划在2020年实现直接购买量满足韩国30%的粮食需求。(60)
3.印度的粮食市场体制与管理政策。印度长期以来农产品短缺,政府对粮食管理和价格实行严格控制。90年代以来,在全球贸易自由化潮流影响下,印度粮食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面作了较大改革,放松管制一直是印度多年来的改革方向。
印度经营粮食购销的有两个系统:政府配售系统和自由贸易系统。政府配售系统在粮食的收购和分配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印度粮食公司是政府收购、贮存、调运、加工和销售的专门机构,也是贯彻国家粮食政策的权力机构,收购方式因邦而异,主要有四种:垄断收购、部分收购、向粮食批发商和磨坊主收购,以及市场收购。政府收购的粮食,由印度粮食公司或各邦的分公司批发给邦民用食品供应部门,后者再批发给设在各城镇的“平价商店”,由“平价商店”按政府定价定量供给。供应的对象主要是城镇中低收入阶层。
印度粮食流通体系的突出特点是效率低下。第一,公共分配系统存在突出问题。粮食分配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储备、合理分配等流通环节的政策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粮食公共分配系统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均衡,分配重点偏向城市,并且难以对贫困家庭进行精确的甄别,导致贫困家庭被排除在补贴之外。根据2004/2005年度的调查数据显示,(61)只有10%的农村贫困家庭和14%的城镇贫困家庭通过公共分配系统购买粮食。第二,由于长期对粮食生产和销售进行干预,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粮食供求关系,这对其未来粮食产业的健康发展将非常不利。第三,无法增加流通体系中的储备规模和相应的加工环节,导致粮食安全缺乏流通环节的支撑。据报道,(62)印度每年因缺少冷藏设备和仓储、运输、加工能力而腐烂的粮食约有500万吨。第四,最低支持价格致使农民大量种植稻谷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造成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和消费者食物需求结构多元化的矛盾。第五,粮食流通区域整合体系落后。私人储备系统、谷物流通市场以及粮食征收(主要是大米和食糖)市场非常分散,限制了粮食从过剩地区流向短缺地区。(63)第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印度从农田到消费者之间的整条食品价格链上,成本差价高达60%~75%,浪费数量约15%~25%。
为集成农业资源,确保粮食安全,印度政府开始从不同方面,加强流通环节的建设管理。第一,采取公私合作、政府补贴的方式建设一批大型粮食存储加工中心,以提升粮食的流通和储运能力。印度政府规划在2015年,使食品加工率由6%上升到20%,附加值由20%上升到35%,使印度在全球食品加工行业的份额由现在的1.5%上升到3%。第二,通过政策调整,解决目前存储以及食品供应链中的巨大浪费现象。例如,针对印度国营粮食公司储存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浪费的现象,印度开始允许私营部门参与此项业务。印度国营粮食公司已经雇用私人仓库保证5年的库存期,并考虑把这一时期延长至7年。(64)
基金来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粮食安全政策动向与我国粮食安全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AJY008。

注释:

①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等译:《粮食战争》,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②任毅娟:《农业领域权力转移对世界粮食安全影响探析》,载于《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7期。

③陈祥英、陈玉华:《世界粮食危机的历史审视》,载于《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3期。

④⑥尹成杰:《粮安天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⑤约翰·马德莱:《贸易与粮食安全》,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2~83页。

⑦世界银行:《站在十字路口的商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⑧吉姆·奥尼尔:《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载于新华网,2012年5月8日。

⑨尤利群:《WTO粮食国际贸易争端的起因与利益影响》,载于《经济问题》2009年第11期。

⑩卢晓平、朱周良:《粮价暴涨敲响警钟“国际粮食储备银行”或将浮出水面》,载于《上海证券报》,2010年11月11日。

⑾尹成杰:《粮安天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⑿杜贵阳、冯治:《从全球角度看粮食安全和粮食主权——法国农村经济学家皮埃尔·吴翰访谈录》,载于《江苏农村经济》2004年第10期。

⒀周立:《粮食主权、粮食政治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载于《世界环境》2008年第7期。

⒁尹成杰:《粮安天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⒂徐剑明:《粮食危机真相》,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版,第127页。

⒃赵放、陈阵:《粮食主权与WTO农业贸易体制的重新审视》,载于《中州学刊》2009年第4期。

⒄樊胜根:《应遏制投机并建全球及区域性储备》,载于国研网,2011年9月19日。

⒅徐剑明:《粮食危机真相》,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⒆王晓洁:《美国“粮食武器”逼近中国》,载于新华网,2008年6月19日。

⒇李曼:《霸权主义视角下的美国粮食安全战略研究》,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

(21)成万牍:《美国利益侵蚀全球粮食安全》,载于《产权导刊》2011年第11期。

(22)程国强:《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难点与关键问题》,载于国研网,国研专稿,2011年3月9日。

(23)余莹、汤俊:《美国粮食战略主导下的粮食贸易规则》,载于《国际观察》2010年第1期。

(24)贾善和:《全球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影响及启示》,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35期。

(25)威廉·恩道尔著、赵刚等译:《粮食危机》,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年版。

(26)徐秀军:《美国在国际贸易协定谈判中的立场与国内经济调整》,载于《当代亚太》2011年第5期。

(27)约翰·马德莱:《贸易与粮食安全》,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82~83页。

(28)拉吉·帕特尔著、郭国玺、程剑峰译:《粮食战争》,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29)中国农业代表团:《韩国和德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德国粮食安全考察报告》,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30)张清:《美国和欧盟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及启示》,载于《山东战略研究》2009年第3期。

(31)李勤昌:《农产品贸易保护制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版。

(32)高纹、姜德波:《贸易自由化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的分析视角——日本农业政策的启示》,载于《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

(33)崔亚平:《日本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给我们的启示》,载于《农业经济》2007年第12期。

(34)金融时报:《日本着眼全球解决粮食安全》,http://www.shandongbusiness.gov.cn,2009年8月6日。

(35)日本产经新闻:《日本商社扩大在南美的粮食收购能力》,http://www.app.gov.cn/ViewDs.aspx?nid=47959,2012年1月29日。

(36)李可等:《粮食安全问题困扰韩国》,载于《中国贸易报》,2008年6月3日。

(37)李宁:《韩国粮食问题及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上海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12期。

(38)曹世功:《韩国人心病:无粮食主权》,载于《粮油市场报》,2011年5月5日。

(39)马晓春、李先德:《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及启示》,载于《世界农业》2010年第1期。

(40)中国农业代表团:《韩国和德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德国粮食安全考察报告》,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41)驻韩国经商参处:《韩大力推进海外粮食资源开发》,载于中国商务部网站,2011年7月9日。

(42)文富德:《印度的粮食安全对策》,载于《南亚研究》2004年第2期。

(43)陈利君:《世界“粮食危机”对印度粮食安全的影响》,载于《东南亚南亚研究》2009年第3期。

(44)安毅:《世界格局调整中的资源供求与价格问题》,载于《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3期。

(45)钟甫宁:《粮食储备和价格控制能否稳定粮食市场》,载于《农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8期。

(46)方利平、林晓丽:《全球粮食储备下降粮价大涨美国农民收入翻倍》,载于《广州日报》,2011年3月10日。

(47)尹成杰:《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48)周文:《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于《中国信息报》,2010年10月19日。

(49)刘清娟、周慧秋:《世界发达国家粮食储备经验及其启示》,载于《世界农业》2011年第9期。

(50)中国农业代表团:《韩国和德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德国粮食安全考察报告》,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51)柴彭颐、潘伟光:《美国、日本、印度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启示》,载于《农业经济问题》1998年第6期。

(52)中国农业代表团:《韩国和德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经验值得借鉴——韩国、德国粮食安全考察报告》,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53)张磊、严会超、章家恩、朱可峰、陈瑞:《国外粮食安全保障机制及对中国的启示》,载于《中国启学通报》2005年第11期。

(54)张青、安毅:《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储备体制改革方向》,载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55)刘悦、刘合光、孙东升:《世界主要粮食储备体系的比较研究》,载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2期。

(56)刘颖:《国外粮食流通体制比较与启示》,载于《世界农业》2008年第1期。

(57)冯志强:《日本粮食政策研究》,载于《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年第9期。

(58)李先德:《韩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及启示》,载于《世界农业》2010年第1期。

(59)赵贵玉、张越杰、富涛:《韩国大米流通组织结构的变化及启示》,载于《世界农业》2007年第10期。

(60)记者专访:《海外物流:寻找中国粮食安全的另一重保险》,载于《半月谈(内部版)》2011年第9期。

(61)董运来:《印度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验借鉴》,载于国研网,2010年1月5日。

(62)柯季:《保障粮食安全,印度筹建大型存储加工中心》,载于《粮油市场报》2011年1月6日。

(63)董运来、卢向虎、郭丽娜:《印度农业、粮食安全和WTO农业协定》,载于《世界农业》2007年第9期。



(64)戈松雪:《印度如何确保粮食安全》,载于《学习时报》,2011年1月24日。

作者: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安毅 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 高铁生  

来源: 《经济研究参考》


avatar
hdwater
稀客
稀客

帖子数 : 147
积分 : 427
注册日期 : 15-07-29

返回页首 向下

分享这篇文章: reddit

 
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
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